中欧医疗器械采购政策摩擦升级,中国实施反制措施
中欧之间在医疗器械采购政策上的摩擦正在持续升级。中国财政部发布最新公告,对部分欧盟原产高端医疗设备实施政府采购限制措施,作为对欧盟限制中企参与其公共采购市场的“对等回应”。
2024年末,欧盟正式启动《国际采购工具(IPI)》,对非欧盟国家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政府采购项目设置限制。多家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因“市场不互惠”“政府补贴嫌疑”等理由,被排除在欧盟高价值公共采购项目之外。
中方认为此举违反世贸组织“非歧视原则”,并削弱中企在欧洲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。为维护自身权益与行业发展环境,中国财政部于2025年7月初发布公告,明确以下措施:
自公告之日起,不再接受欧盟原产、单台设备价格超过人民币4500万元或欧盟原产成分超过50%的产品进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;欧盟在华企业生产的产品暂不在限制之列。
此次条款涉及设备范围包括高端影像设备(MRI、CT、DSA)、手术机器人、高级监护与麻醉设备等。政策落地后行业反响迅速,国产品牌迎来替代性发展的新机遇,联影医疗、迈瑞医疗、微创医疗等国产品牌在高端设备市场的份额有望持续提升。
欧盟品牌需加速本地化,西门子、飞利浦等品牌若希望维持在华销售规模,或将加快中国本地生产与合资部署。
供应链重构风险加剧,业内专家表示,此轮博弈不仅是市场问题,更涉及技术安全、战略互信与国际规则主导权。
此次中欧医疗器械采购争端,反映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正在进入更加复杂与敏感的阶段。对于制造商与采购方而言,合规运营、灵活调整供应链布局将成为应对新局势的关键。
近期中欧在医疗器械采购领域的贸易争端,使得部分国产医疗设备在欧洲市场面临出口压力,促使更多制造商和医疗机构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,寻求新的发展空间。一方面,设备供应量提升,丰富了平台的产品种类与库存;另一方面,国内中小型医疗机构对性价比高的设备需求增加,推动二手设备交易活跃度上升。
展望未来,随着政策博弈的持续,GMC(globalmedcycle.com)有望扮演设备流通再平衡的关键角色,不仅满足基层市场需求,还可能通过整备翻新后,拓展至新兴海外市场,实现“内循环+外输出”的双驱动发展格局。